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臺灣送瘟習俗面面觀

宗教信仰與儀式如何幫助我們應付瘟疫所帶來的身體、心理與社會方面的衝擊?從臺灣送瘟習俗可以發現,這個儀式同時處理兩種情境:一是纏繞著個人或社區的疾病,一是天庭的神明用疾病來懲罰人們。

 
除了疾病,COVID-19還帶來……

COVID-19或其他疫病,必須當成社會文化的現象來理解:它不只是一種病,也是社會問題。時常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所帶來的憂鬱;因病症帶來的痛苦;集體下葬、無法牽手擁抱而抹滅的人性。若能從過去的經驗得到一些教示,加上人們現在的知識,在應付這個疾疫的侵襲時,我們可以掌握更多的資源。

 

圖1.jpg

17世紀鼠疫橫行,需家裡隔離40天,並在家門口畫一個紅色的十字架,不能出門,由政府提供飲食。過了40天如果沒發病才可以出來,就在門口畫一個白色的十字架。© wikimedia

 
西方社會:找代罪羔羊、懺悔

西方碰到瘟疫時,社會文化方面的應變措施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找一個代罪羔羊,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懺悔。

 

圖2.jpg

圖:瘟疫的代罪羔羊之一是巫婆,之二猶太人。許多人認為瘟疫出於猶太人在水井裡下毒,所以把他們關在猶太教堂燒死。這跟華人社會有很強烈的對比,因為華人宗教信仰認為是瘟神在水井裡下毒。西方把罪怪在人身上,華人則是歸咎於鬼神。©wikimedia

 

在電影《第七封印》中可見在瘟疫期間遊行,用鞭子打自己,顯示悔意的「自鞭者」(Flagellants)。自鞭者在14世紀黑死病(Black Death)流行時非常普遍,民眾普遍認為「上帝在懲罰我們」,非懺悔不可。

 

這些儀式,可以稱之為受難儀式(rite of affliction),表面上處理天災人禍,實際上是在處理社會問題。

 
華人社會:建醮拜懺、治病法事、送瘟和瘟

與西方人相同,在華人社會也認為瘟疫是一種天譴,是因人們犯了罪過所招致的後果,所以要做宗教儀式來解決。宗教的層面而言,包括佛教的咒語、「水懺」等懺悔儀式;道教的建醮與符籙、巫/乩童的治病法事等。

 

【送瘟】漂流或燒燬一艘「瘟船」。這種活動似乎來自於端午節之龍舟習俗,早期的瘟船都是龍船型的。在宋代華南的方志就有送瘟船方面的記載,明清時期這種習俗流傳到福建、金門、澎湖與臺灣,演變成是今日大家熟悉的王爺信仰的一部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和瘟】這種儀式的核心在於發布「天赦」,請老天爺赦免所有信徒的罪。道士們也必須準備一份文件,叫做「上清天赦和瘟符命」,其內容包括「伏願,體上帝好生之德,容下民悔過之誠,息已往之餘殃,赦未萌之灾咎」等字眼,最後把天赦符命貼在王船的船帆上,跟王船一起燒掉。整個「和瘟」儀式的目的是為了承認信徒們犯了罪,只好請求上天原諒,其內涵跟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懺悔活動相當類似。典藏者╱許評註

【祭改】即解厄。請廟裏面穿上清朝服裝的「班頭」(類似過去衙門裡面的皂役)拿著令旗在信徒前後揮幾下,再請信徒吐一口氣,霉運就會消失。覺得自己罪孽比較重的女信徒可以請班頭象徵性的打手,男信徒則象徵性的打屁股(俗稱「摃板杯」),雖然沒有真的挨打,但往往會哭喊、叫痛。如同扮犯人一樣,也是一種懺悔儀式。典藏者╱劉明同

 

雖然今日的臺灣已經沒有像鼠疫、霍亂、痢疾等恐怖的瘟疫肆虐,但仍然持續舉行迎王平安祭典這種送瘟儀式。這是因為像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之真正目的,不僅在驅逐瘟神與疫鬼,也在於解決個人、家人以及社區的不幸,透過各種懺悔儀式來化解,可以用「受難儀式」這個概念來解釋。

 

【舉枷】還有不少人會在迎王平安祭典時扮演犯人,戴上紙做的枷鎖,公開寫上自己的名字,註明枷鎖有多少斤重(需透過卜杯,即執筊,來判斷),等於是公開認罪。這些犯人會跟著王爺一起走三天三夜,燒香,還有人會掃地,所戴的枷鎖最後要跟王船一起燒掉。扮犯人算是一種懺悔儀式,其目的在於解決個人或家庭的不幸。圖為新竹都城隍廟—夯枷遊街。攝影/盧裕源。

【舉枷】還有不少人會在迎王平安祭典時扮演犯人,戴上紙做的枷鎖,公開寫上自己的名字,註明枷鎖有多少斤重(需透過卜杯,即執筊,來判斷),等於是公開認罪。這些犯人會跟著王爺一起走三天三夜,燒香,還有人會掃地,所戴的枷鎖最後要跟王船一起燒掉。扮犯人算是一種懺悔儀式,其目的在於解決個人或家庭的不幸。典藏者╱許評註

【舉枷】還有不少人會在迎王平安祭典時扮演犯人,戴上紙做的枷鎖,公開寫上自己的名字,註明枷鎖有多少斤重(需透過卜杯,即執筊,來判斷),等於是公開認罪。這些犯人會跟著王爺一起走三天三夜,燒香,還有人會掃地,所戴的枷鎖最後要跟王船一起燒掉。扮犯人算是一種懺悔儀式,其目的在於解決個人或家庭的不幸。攝影/張才。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陣頭】在發生過車禍、自殺等不幸事件的地方,這些八家將、五毒大帝有時會停下來,表演一些陣法,做淨化儀式。這種儀式等於是在面對與處理社區的不幸,這也是透過宗教儀式來處理社會問題。攝影/Tension.wang。

【陣頭】在發生過車禍、自殺等不幸事件的地方,這些八家將、五毒大帝有時會停下來,表演一些陣法,做淨化儀式。這種儀式等於是在面對與處理社區的不幸,這也是透過宗教儀式來處理社會問題。典藏者╱許評註

【陣頭】在快樂、熱鬧地吃著流水席的同時,馬路上都是鬼。由人扮演的八家將、五毒大帝等陣頭代表著地獄的警察,是一種抓鬼特攻隊,逮捕與驅逐在社區鬧事的妖魔鬼怪。成員畫的臉譜非常可怕,即使是白天,大家都害怕的趕快閃開。典藏者╱許評註

 

【查夜】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三年一次所舉行的迎王平安祭典(又稱「王船祭」),在許多方面就是一種大型的懺悔儀式。整個祭典期間,東港的溫王爺每天晚上要去「查夜」,抓鬼,也抓小偷。所以這不但是宗教活動,也是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擁有受難儀式的特徵。典藏者/李凱翔

【查夜】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三年一次所舉行的迎王平安祭典(又稱「王船祭」),在許多方面就是一種大型的懺悔儀式。整個祭典期間,東港的溫王爺每天晚上要去「查夜」,抓鬼,也抓小偷。所以這不但是宗教活動,也是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擁有受難儀式的特徵。典藏者╱李凱翔

 

D14499戴進元拍攝-炮炸八家將.jpg

炮炸八家將。戴進元拍攝。

 
無論西方社會還是華人社會,通過受難儀式解決創傷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1920-1983)等學者的研究,「受難儀式」的特色在於它試圖同時處理兩種困境:一是纏繞著個人或社區的疾病(即physical affliction),一是引起天庭的神明用疾病來懲罰上述人或社區的社會問題(social affliction)。

從表面上看來,迎王平安祭典等送瘟儀式的目的是祈禳具有傷害地方百姓能力的鬼神。就儀式的內容而言,這些鬼神包括:掌管天庭相關部門的神明以及無後代祭祀或冤死的孤魂野鬼或厲鬼。

掌管天庭相關部門的神明→用「和瘟」儀式送走
無後代祭祀或冤死的厲鬼,因無人祭祀以致為虐的死去本地人→懺悔儀式處理

 

台邑界文史觀測站拍攝_提供-2019年10月23日鹿港低厝仔泰安宮引東六姓府千歲之七爺.jpg

2019年10月23日,鹿港低厝仔泰安宮引東六姓府千歲之七爺。葉奕廷拍攝、提供。

 
台灣送瘟習俗小史

◎清朝初期
臺灣被認為充滿瘴癘之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於1682年派兵到北臺灣時,隊上就有過半病死;1697年到臺灣任官的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一書提及:當時的士兵最怕被派遣到臺灣,若得知被派任的消息會則深深嘆息,惟恐不能平安回家;此外清朝初期東港有巡檢的官員,到此地任職者,十之八九都死於任上。此時王爺信仰主要集中在臺灣南部,但北臺灣與中臺灣也有自己的抗疫神祇,包括媽祖、和城隍爺、大眾爺等地獄司法神,加上各種鄉土神祇如萬華靈安尊王(青山王)。

◎19世紀鴉片戰爭後,開港通商&殤
開港通商之後,臺灣的產品變成了世界貿易網絡的一部分,但也因此讓臺灣人接觸到許多的外國細菌與病毒。到了日治初期,也有非常多次瘟疫發生,特別是在港口地區。當時這種情形也時常發生在許多亞洲國家,因臺灣衛生與防疫設施還不健全,所以情況特別嚴重。日本殖民政府以公共衛生來解決疫情,民間則透過送瘟儀式來處理。今日北臺灣的不少著名廟會活動(如基隆中元祭與放水燈、臺北霞海城隍繞境、萬華青山王繞境、新莊暗訪等)都是源自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瘟疫以及相關送瘟儀式。

 

【基隆的中元祭與放水燈活動】基隆於1850至1860年代開港通商後,陸續發生漳泉械鬥、小刀會事件、瘟疫等天災人禍,使得基隆中元普渡的祭祀對象包含烈士、義士,因海難、瘟疫而死的民眾等。大部分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會用公權力加以管制,不過,即使是一個現代化的政權,也不會完全排斥宗教活動。1914年太魯閣戰爭發生時,總督府臨時允許受徵召的基隆人夫到慶安宮拜媽祖,數月後這些人夫全身而退,並無傷亡、染疫,因而舉行祭典來酬神謝恩,感謝媽祖保佑。攝影╱waychen_c

【基隆的中元祭與放水燈活動】基隆於1850至1860年代開港通商後,陸續發生漳泉械鬥、小刀會事件、瘟疫等天災人禍,使得基隆中元普渡的祭祀對象包含烈士、義士,因海難、瘟疫而死的民眾等。大部分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會用公權力加以管制,不過,即使是一個現代化的政權,也不會完全排斥宗教活動。1914年太魯閣戰爭發生時,總督府臨時允許受徵召的基隆人夫到慶安宮拜媽祖,數月後這些人夫全身而退,並無傷亡、染疫,因而舉行祭典來酬神謝恩,感謝媽祖保佑。攝影╱戴進元。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迎城隍慶典】大稻埕同樣在開港通商之後一再有鼠疫發生,從1870年代開始每年都會舉行兩天晚上的暗訪驅鬼和一天白天的繞境酬神。整個祭典的核心在於兩個晚上的暗訪,請城隍爺、七爺八爺等陰間司法神巡邏、趕鬼。©內政部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台北艋舺(萬華)的青山王廟】北臺灣開港通殤後,福建泉州惠安縣的居民深信自己的祖籍神靈安尊王具有消除瘟疫的威靈而建。1905年舉辦青山王祭典,隔年在青山王神像的衣袖裡發現老鼠屍體後,當地人更加確信青山王可以為艋舺弭平瘟疫。© wikipedia

 

圖14.jpg

【青山王消滅瘟疫SARS】當時位在萬華的和平醫院被封院,當地人非常害怕,於是請青山宮提早舉行暗訪與繞境,請來官將首、八家將、文武判官、七爺八爺等十多個陣頭參加,並由青山王壓陣,同時準備了長12尺、高3尺的王船。整個繞境隊伍步行萬華街道,同時發放平安餅(鹹光餅),信眾手持「消滅瘟疫SARS」的布條,前導的陣頭沿途將妖魔鬼怪抓上王船,最後把王船拖到淡水河邊燒燬。結果疫情後來很快就結束了,至今萬華人仍津津樂道那次奇蹟。© wikipedia

 

flickr-賴金言拍攝-20181128戊戌艋舺青山宮第二日暗訪龍山區、正日隨拍之七爺八爺-IMG_8809.jpg

【暗訪】戊戌艋舺青山宮第二日暗訪龍山區、正日隨拍之七爺八爺。攝影/賴金言

 

◎戰後,SARS爆發,與現在COVID-19疫情期間
2003年SARS疫情爆發之際,仍然有舉行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艋舺青山王等地方守護神之繞境活動。

 

不過,2020年COVID-19的情況比較特別,由於它的傳染力驚人,在疫情開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下令禁止所有廟會的大型集會活動;三月以後,包括媽祖繞境等祭典都停止舉行。這是臺灣史上少見之強烈措施,以前面談過的宮廟活動來說,臺北霞海城隍廟文化節取消了繞境活動,新莊地藏庵管理委員會決定停辦新莊大拜拜──包含農曆4月29日的暗訪至5月1日的繞境。

 

圖15.jpg

圖:【「瘟疫司」平安水】我2020年8月到鹿港演講時,去了當地的城隍廟,裡面有信徒可以求的「瘟疫司」平安水。根據廟方的說法,當上天看到人間有人無惡不作、不盡孝道等等,就會派瘟疫司這樣的神來讓人生病,加以懲罰。這再度顯示了瘟疫來自人民罪孽、需要懺悔的信仰體系。攝影╱康豹

 
最後,值得深思的問題是……

醫療與宗教是面對疾疫治療人們身心的一雙寶劍,當出現疫情時,各種宗教活動可以開放到何種程度?如果完全開放信徒繞境或舉行禮拜,很可能成為防疫破口;但完全不舉辦,「受難儀式」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效,人心也無法得到紓解與安慰。今日臺灣的宗教活動基本上都具有正面的功能,如何在防疫和撫慰人心的需求之間,尋求完善的平衡,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清單

  •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 期(1993),頁 417-454。
  • 吳蕙芳,《基隆中元祭:史實、記憶與傳說》,臺北:臺灣學生,2013。
  • 林美容、辜神徹編,《迎神在台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靈安社陣頭》,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13。
  • 高振宏,〈日治時期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的組織與審查制度研究〉,《民俗曲藝》186期(2014),頁181-229。
  • 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陳建仁審訂,《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20。
  •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 康豹,〈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16卷(1998),頁123-159。
  • 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台北:國史館,2018。
  •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 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形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
  • 謝世維,〈密法、道術與童子:穢跡金剛法與靈官馬元帥秘法中的驅邪法式研究〉,《國文學報》51期(2012),頁173-210。
  • 謝聰輝,〈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及其道法析論〉,《民俗曲藝》184期(2014),頁 9-57。
  • 〈瘟神傳奇 青山王遶境送SARS?〉,收錄於「台灣大代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eLFyfw2Zw,2020年7月20日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