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
中央研究院COVID-19訊息
歷史人文
研究.疫文化
疫情翻攪了生活、情感、行為模式,也促發價值觀的思辨。民族所帶大家一起探索「疫文化」。
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
2003年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所謂「後基因體時代」。基因工程推進了探究生命的論辯。
疾病感覺地圖前導片
劉苑如與其製作團隊與動畫師合作,配合資料庫製作了相關短片。
「中研講堂」嘉義開講
演講鎖定COVID-19疫情時事,並分別從生物醫學及社會科學兩種角度切入,吸引許多高中生參與。
《疾病的歷史》
本書收錄的十三篇論文以若干個案說明古今的人疾關係,並探索疾病史研究的各種可能。
有翅膀的死神:蚊子病媒史
何時開始將瘧疾視為蚊子病媒傳播的疾病?李尚仁研究員帶您了解廿世紀熱帶醫學的興起。
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
近史所特聘研究員康豹的精采講座,解析宗教信仰在疫情期間扮演何種角色。
院長作〈三萬個核苷酸〉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以新詩文體譜寫病毒的生命歷程。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作者劉紹華以十餘年的田野調查資料寫就這部中國麻風醫療史,探問防疫手段與醫療倫理的界線。
從麻風病看中國抗疫經驗
社會福祉、汙名歧視、結構性暴力,民族所研究員劉紹華從中國麻風病,窺探民族主義與國家動員。
「衛生」如何住進身體?
近史所研究員雷祥麟透過20世紀初的生活器具,追溯衛生運動如何改造個人身體和社會文化。
奈米疫苗尬抗疫王爺
2020年首場中研講堂,康豹╳胡哲銘、歷史╳生醫、瘟神╳新型奈米製劑,碰撞新火花。
六朝古人的疾病怪奇物語
魏晉四百年戰亂、惡疾不斷,看文哲所研究員劉苑如與團隊,如何通過疾病這個放大鏡,檢證人情。
專題網站「疾病感覺地圖」
以歷史疾疫事件為綱,35本魏晉小說、4本僧傳為緯,視覺化時、空座標,定位魏晉士人的疾病感覺。
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史語所李尚仁研究員,梳理歷史切片中人類面對瘟疫的變與不變。
社會參與
COVID-19 國際研討會報名
聚焦「Overview」、「SARS-CoV-2」、「Therapies」與「Impact on Society」等四大面向,並以直播形式分享。
陳建仁談臺灣防疫
本次院區開放以COVID-19為主題,精選策劃將近60場實體及線上活動。
疫情經濟衝擊研討會
由中研院經濟所、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辦,院士陳建仁擔任主持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擔任專題主講人。
攜手15單位,共組平台抗疫
今年(2020)2月中研院召開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集15處國內學研單位,共享研究材料、資訊與智財成果。
全球大疫下的臺灣經濟生機
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
醫藥研發
新冠肺炎分子檢測
抗體工程技術平台將為治療疾病提供有異於動物抗體的新創抗體藥物或檢測試劑。
COVID-19相關研究記者會
化學所7人團隊 2周合成百毫克級瑞德西韋。自疾管署取得檢體後,中研院亦投入病毒抗體反應偵測。
抗原檢測19天幕後功臣
這些生技平台的貢獻,讓中研院團隊在短短19天內找到可檢測病毒抗原的抗體,應用為快篩試劑。
小分子藥物研發策略
研發藥物一般需耗費十年、花費達十億美金,「老藥新用」,優先考慮學名藥,盼及時找到救命解方。
疫苗開發即將進入動物實驗
面對肺炎流感化,四大疫苗平台分頭合擊,製備候選疫苗,即將進入動物實驗,疫苗可望於明年推出。
疫苗研發直擊─專訪胡哲銘
生科所副研究員胡哲銘,將過去經驗應用於當前危機,找出「新冠肺炎奈米疫苗」的候選疫苗。
減緩發炎或為抗疫蹊徑
面對新冠病毒等新興傳染病,以「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
快篩新突破,4小時變15分
利用「合成抗體庫」,中研院破紀錄以19天完成檢測抗體,過去4小時才能完成的快篩,現只需15分。
病毒疫制.新藥大突破
新冠肺炎新藥研發的曙光,臺灣團隊找到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
抑感染阻傳播,白扁豆有解
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研究技師詹家琮,證實從白扁豆萃取出的蛋白質FRIL可抑制病毒感染傳播。
防疫措施
中研院疫情說明
本院確診四人為境外移入案例所造成的群聚感染,相關人員均為同一工作場域。
中研院防疫措施
院長廖俊智發布說明,讓院內同仁知悉狀況,亦繼續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進行相關處理。
院區開放
疫情下的博物館應變
從研究者、實體館舍以及虛擬博物館三種觀點切入,討論博物館如何回應當代社會劇變。
疫情對台空氣影響
疫情爆發,中國停工、封城,台灣位於東北季風影響的下風處,空氣品質是否有所改變?
臺灣防疫成功模式
特邀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分享臺灣COVID-19防疫的成功模式。
社交距離延緩疫情?
台灣是全球最早進行邊境管控、戴口罩對社交距離提出具體規範的國家,以台灣為標竿與全球比較。
歷史上的疫情對抗
分享過去歷史上人們如何應付疾病,特別是大型、具傳染性的瘟疫,提供當代人面對疫情的視野。
疫情後的國際情勢
從國際關係、全球經貿、政治發展與公共衛生等面向來共同探討,為疫情後的國際情勢提供清楚輪廓。
防疫政策有效溝通
社群媒體已成政府與人民的溝通渠道,以參與者對衛生福利部貼文回應,探討民眾與政府的線上互動。
蛋白質分子結構抗疫
進入結構生物學的領域,了解蛋白質分子結構與生物功能的關係。
全球暖化碰上疫情
新冠疫情肆虐,碳排放減少了,全球暖化因此趨緩了嗎?
臺灣的鼠疫霍亂流感
鼠疫、霍亂、流行性感冒等三類傳染病於日治時期在臺灣流行的概況、政府應對、民眾觀感。
傾聽疾病的聲音
以「向鬼怪取暖」與「疾病與人情」的兩組聲播系列,來探問鬼魅、疾病、恐懼與安頓之間的關係。
近代史防疫檔案
從近史所檔案館館藏經濟部、外交部檔案,回顧近代東亞、中國、臺灣的傳染病與防疫。
快篩試劑原理動畫
抗原快篩試劑的原理是什麼?讓生命科學圖書館的科普小學堂的動畫告訴您。
生技加速論壇
想知道更多有關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的新知,錯過7月份的生技論壇?重量級來賓告訴你吧!
P3實驗室研發新藥
演講中將帶你了解P3實驗室的原理與運作,以及它是如何幫助研究人員完成各項新冠病毒研發工作。
首頁
專題文章
院內訊息
延伸閱讀
科普演講
讀者故事
武功滅疾
計畫構想
院區開放日2021
聯絡我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