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蔡友月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主要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研究專長

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文化社會學、種族/族群、台灣原住民健康與認同

專題文章

2020年COVID-19疫情帶來全球性的衝擊,首當其衝的正是暴露在高風險的一線醫護人員。本文透過2020年8月筆者協助科技部主辦「記疫培力工作坊」醫護人員教育訓練的培力過程,陸續收集28位醫護人員的口述史與生命史,透過敘事分析臺灣臨床醫護人員如何面對COVID-19的污名、心理壓力、醫療系統的風險與病毒的死亡威脅。

延伸閱讀

相較於全球許多人處在生命不確定性與死亡的威脅中,臺灣截至 2020 年 9 月為止因 COVID-19確診的死亡人數為 7 人,小島彷彿是另一個平行時空,讓大部分人在下意識中不會認為 COVID-19 死亡與自己有關。面對人類文明的危機,帶入醫療社會學的思考可以提供我們什麼樣的省思?

延伸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正式命名為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約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爆發,有如埋伏在全球政治板塊夾縫中的幽微引爆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橫掃全世界。病毒改變了許多人的日常規律、親密關係、生計型態,身處在傳染的不安全、威脅與風險中,也掀起了各國新一波的「生物民族主義」保衛戰。

延伸閱讀

隨著二十一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2003年4月人類基因定序宣布完成後,正式進入所謂「後基因體時代」。基因工程的進展觸及了「什麼是生命」的論辯。全書匯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作者群,分成四個單元,「生物學典範的轉移」、「基因科技的眾生相」、「族群、國家基因資料庫與治理」、「基因、媒體與公眾溝通」等等。

延伸閱讀

本書精采內容含括了討論華人社會衛生史上的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近代中國醫院的誕生、中國計畫生育等,皆為一時之重要研究成果。

延伸閱讀

精神醫學作為一種現代性治理,可以從知識、規訓的主體、制度、學科專業與機構等五個面向來理解。本書分別以「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定」、「病人主體性經驗」、「精神醫學與國家制度」、「精神醫學、法律與治理」、「全控機構與治療性社區」等五個主題單元,在一個去西方中心、另類與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架構下,深入剖析台灣精神醫學未來的可能發展。

延伸閱讀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台灣一流學者撰述。本書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

科普演講

我們該如何收集有關防疫的敘事,從 #SARS 慘痛的教訓到這次 #COVID19 疫情,台灣學習到什麼?透過聆聽一線醫護人員的臨床工作及不同的生命故事,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面對COVID19疫情,國家、政府以及醫院組織制度如何協力做得更好?

科普演講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家庭制度的變遷,以及對臨終病人醫療照顧制度化的影響,死亡已很少發生在家中。本次演講將反省死亡在過去幾百年前和今日有何不同?死亡被納入醫療化處理有什麼特色?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何使現代人面臨更多複雜的倫理抉擇?我們是否能透過醫療理念、制度的改進,達到安詳、尊嚴死亡的目標?

作者群

康豹
雷祥麟
劉苑如
劉紹華
李尚仁
巫毓荃
張谷銘
張隆志
顧雅文
吳文欽
李建良
楊子霆
曾凡慈
林宗弘
李宣緯
單德興
詹大千
莊庭瑞
何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