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雷祥麟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主要學歷

芝加哥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科學史博士 (1999)

研究專長

傳統醫療與公共衛生史(近代中國與台灣)、科技史與身體史、科技與社會研究

專題文章

有一件事可能會令讀者覺得意外:雖然美國疾病管理局在今年(2020年)4月3日便改變立場鼓勵美國民眾配戴防疫口罩,八個月後的今日他們對於口罩的看法仍然與我們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直到此刻美國疾病管理局仍堅定主張,全民戴口罩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他人,其次才是保護佩戴者自己(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臺灣與美國的口罩文化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對於全球抗疫又有什麼意義與價值?

延伸閱讀

我們怎麼理解疾病、使用器具與習慣養成,這些行為都不只單純關乎健康,同時還深刻涉及到自我認同、群己界線和社會關係。口罩、衛生餐檯到個人杯,看似尋常的生活用具,恰恰乘載了社會偏好的價值意涵。在日復一日的使用裡,穿透入我們的身體感覺,自然而然建構出衛生/不衛生、文明/不文明的標準,甚至區辨出群己差異。

延伸閱讀

2020年1月23日,中國採取史無前例的激烈手段控管新冠肺炎,全面封鎖人口超過千萬的武漢市之後,許多公衛專家、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都開始注意到一個百年前的類似經驗:滿洲鼠疫。

延伸閱讀

本文由華人社會中的第一個反吐痰爭議(香港,1907 至 1909 年)出發,一方面追溯啟發它的源頭,紐約市衛生局自 1890
年代所發起的反吐痰運動,另一方面向下延伸至 1930 年代上海發起的反吐痰運動。

延伸閱讀

本書精采內容含括了討論華人社會衛生史上的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近代中國醫院的誕生、中國計畫生育等,皆為一時之重要研究成果。

延伸閱讀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台灣一流學者撰述。本書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

延伸閱讀

本書名為《現代醫學在台灣》,是基於「西方現代醫學」在台灣展開之涉及多重的歷史意義。共選錄9篇文章,探討清代、日治與戰後台灣公共衛生史課題。結合不同學科的研究亦展現此議題的發展性、開創性與跨領域性。希冀藉由各篇的研究成果,得以架構台灣醫學與公衛史發展的主軸與其歷史脈絡,展現此研究領域的新面貌。

科普演講

發生在一個世紀以前的滿洲鼠疫 (1910-1911) 是「現代醫療傳入中國的分水嶺」,也是清廷終於肯認現代西醫優於傳統中醫的里程碑,主導防疫的伍連德醫師更因鼠疫研究而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提名的華裔學者。也正是在遏抑滿洲鼠疫的過程中,伍連德發明了此次防治Covid19 的重要功臣:防疫口罩。本次演講由一個素璞的疑惑出發:為什麼這一系列歷史突破,都在那短短幾個月的疫情中發生?

院內新訊

近史所研究員雷祥麟透過20世紀初的生活器具,追溯衛生運動如何改造個人身體和社會文化。

作者群

康豹
劉苑如
劉紹華
李尚仁
巫毓荃
張谷銘
張隆志
顧雅文
吳文欽
李建良
楊子霆
曾凡慈
林宗弘
李宣緯
單德興
詹大千
蔡友月
莊庭瑞
何之行